PET-CT检查肺癌的临床意义
2019-05-31

    PET-CT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在检查肺癌中应用越来越突出,除了发现原发部位病变,还可以发现全身各部位软组织器官及骨骼有无转移病变,对肿瘤的分期非常有帮助,并提供准确的穿刺或组织活检的部位,协助临床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


    一: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

 

    在肺癌分期中CT是判断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一般认为淋巴结短轴直径>1.0cm为转移灶,但研究发现恶性肿瘤转移与淋巴结体积增大并无必然联系,短轴直径<1.0cm者仍有15%左右为转移病灶。根据英国胸科协会报道,CT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仅为60%~65%和60%~70%,即有近40%的误诊率。PET-CT可根据淋巴结内有无18F—FDG高摄取,检出CT检查中正常大小的淋巴结转移灶,并可排除CT检查中因体积增大误认为转移的淋巴结,使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远高于CT。PET-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分期明显优于单纯CT。PET-CT在肺癌的临床诊治中*突出的价值在于区分有无N2或N3期淋巴结转移,从而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如PET未发现转移淋巴结且患者无手术禁忌,则可直接进行手术而无需再用其他有创检查予以证实。


    尽管如此,PET-CT在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亦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假阳性多见于淋巴结炎性反应增生和钙化淋巴结的衰减校正过度等情况。假阴性多见于直径小于PET空间分辨率的小淋巴结或淋巴结体积较大但含肿瘤细胞比例较少时,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或计数率太低被过低估计。


    二:PET-CT对远膈部位转移的评估



    18 F-FDG PET-CT显像通过一次检查即可观察全身情况,有利于发现肿瘤的远处转移。部分肺癌患者在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下即可出现远处转移,PET—CT的应用可解决临床工作中无淋巴结转移而首先发生血行转移的肺癌患者的术前分期问题。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脑、骨、肝及肾上腺,至少有10%病例PET—CT检出CT未发现的转移灶,”F—FDG PET—CT对脑转移的评价尚有争议。正常状态下脑对葡萄糖的利用水平较高,脑实质摄取FDG很高,表现为很浓的放射性摄取,因而不利于脑转移的检出。研究发现部分脑转移病灶可表现为高于脑实质的放射性浓聚,但还有部分脑转移在PET图像中表现为由于周围水肿引起的片状放射性摄取减低,而转移灶未见明显放射性摄取等情况。对可疑脑转移的患者可强化PET—CT检查,即先进行脑强化CT扫描,再做PET头部3D采集,并将其图像融合。该方法对脑转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定位也更加准确。



    在骨转移灶检出方面,PET—CT亦优于CT和SPECT,多数骨转移灶在骨骼未出现密度改变和骨质破坏时,PET显像就可见18F—FDG明显浓聚。PET—CT显像不仅可灵敏地检出骨转移灶并准确定位,还可清楚地显示病灶对周围组织(如脊髓)的侵犯、破坏情况,对指导***的立体三维放疗的价值优于单纯PET或单纯CT。



    肺癌患者约20%会出现性质不明的肾上腺肿块,CT显示的单侧肾上腺肿块有2/3可能是无症状的肾上腺腺瘤,而CT上认为可疑转移的肾上腺肿块,经PET-CT证实95%并非为恶性。PET-CT对发现肺癌肾上腺转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多项研究显示,PET-CT分辨肾上腺良、恶性病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0%~100%。

    18F-FDG PET-CT还可发现其他部位转移灶,如胸膜、心包、胰腺、胸部以外淋巴结转移等以及发生于罕见部位转移灶,如肌肉、软组织、皮下脂肪层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