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中的“火眼金睛”!PET-CT为肿瘤作“标记”,让癌无处藏身
2019-09-02
Figiej-7f2HxlOrIJyRihPNwyUft.png

众人皆知,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身本领,除了精通72变、金刚不坏之身之外,他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也为众人津津乐道,在三打白骨精一役中识别白骨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将影像学比作临床医生的眼睛,那么我们今天的主角——PET-CT就是这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让肿瘤

病灶无所遁行。

首先我们看一组图像,患者A与B均为鼻咽癌患者,图1及图2分别为2位患者的骨盆CT图像,你们能看出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问题吗?


What? 这两幅图难道不是一样的、正常骨盆的图像吗?有什么问题吗?请看A与B患者CT图片相对应PET-CT图像:

图3(A)箭头所指处均为骨转移灶


图4(B)

看完这两个患者的PET-CT图像,很明显A患者的骨盆及骶骨已有多处18F-FDG高代谢,后经病理证实为骨转移瘤。

而B患者PET-CT未出现高代谢灶,后经CT随访骨质正常。PET很明显能从代谢上明确有无病变,那么CT能否早期发现骨转移瘤呢?

我们将患者A的PET-CT图像病变的位置与CT图像相应位置一一对照,虽然病变处骨质形态没有改变,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骶骨PET阳性病变区CT定位于髂骨骨髓腔。

且CT呈斑片状稍低密度影混杂棉球样稍高密度影,溶骨与成骨灶相兼,而骨转移通常首先发生在中轴骨髓质,符合混合型骨转移瘤的规律。

PET阳性病变区,对应CT位于骨髓腔,但骨质密度未见异常,下面这例胸椎及肋骨转移瘤也是类似改变,如下图:

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其高代谢所需摄取的能量物质葡萄糖(FDG)远远超过其他正常组织细胞。

PET则利用肿瘤细胞的这一特性,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FDG(即18F-FDG)作为显像剂(类似于用荧光笔在FDG上打标记)注射到体内可使其在肿瘤等病变组织中浓聚,从而在图像中表现为一个明亮的区域。

这时,打上“标记”的肿瘤如此“耀眼”,即使我们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能发现轻松肿瘤的存在了。

不同类型骨转移瘤的PET-CT表现不同:对于溶骨性骨转移瘤,主要是肿瘤细胞破坏骨质后形成的软组织肿块摄取大量18F-FDG,从而高于周围的正常组织。

而成骨性骨转移瘤主要是成骨活跃,因此18F-FDG摄取增加不明显,但同机CT有成骨密度改变,可以帮助诊断;混合型骨转移瘤因溶骨和成骨都活跃,因此会表现为18F-FDG 的高摄取。

同时,肿瘤细胞功能、代谢方面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其形态学变化之前,这时PET-CT的优势则体现出来,因为它可以实现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早发现、早诊断。

据文献报道PET-CT比常规X线及CT检查提前三个月发现转移灶,三个月的时间往往就是治疗的关键时间。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若怀疑患者出现骨转移,其**检查除了CT,还可能会想到全身骨显像。

既往不少研究报道99mTc-MDP 全身骨显像对成骨性骨转移灶更为敏感,但可能是由于脊柱、骨盆等区域骨骼的影像重叠较多,成骨性骨转移灶与增生、退变等良性病灶较难区分,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这些区域病灶的假阴性较高。

另外,即使PET-CT 对成骨性病灶不敏感,病灶18F-FDG 摄取不明显,同机 CT 有较高空间分辨率,提供详细的解剖细节,二者互补使我们也可以观察骨质密度增高的成骨性或混合型骨转移灶。

那么MRI呢?MRI对早期骨质改变敏感,与PET-CT一样可以早期发现骨转移瘤。

但是MRI耗时长,对胸部检查存在呼吸 伪影,且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存在禁忌症,无法全身评估骨转移情况。

PET-CT为代谢性显像,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全身的解剖及功能图像,且无明显禁忌症,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用其恶性肿瘤及转移灶18F-FDG代谢增高的特点,PET-CT检查可以获得比其他影像学检更完善的信息。

因此选择正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有很大帮助。